在凛冽的行业寒冬中,光伏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名言如今在光伏领域有着深刻的现实映照。当2024年财报季逐步拉开,光伏行业的艰难处境清晰呈现,而钧达股份的表现则成为寒冬中一抹令人瞩目的亮色。
过去两年,光伏行业之难超乎想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390GW,同比增长67%,创历史新高;2024年这一数字更是跃升至530GW,同比增长约35.9%。然而,产能增长的速度远超装机,截至2024年底,光伏主产业链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能分别达到1447GW、1160GW、1193GW、1428GW,各环节产能过剩一倍以上甚至接近两倍。产业链价格随之崩盘,2024年电池片价格最高跌幅达42.55%,N型电池片全年跌幅达54%。年末,电池片成交均价在0.265-0.285元/瓦,组件价格跌破0.6X元/瓦关口。据第三方测算,2024年底硅料环节毛利润为-4475元/吨,硅片、电池片环节毛利润分别为-0.01元/W、-0.02元/W,全行业陷入亏现金的困境。祸不单行,2024年11月底,美国商务部对东南亚四国反倾销税调查的初步肯定性裁定,进一步打击了行业信心。
反映在上市公司财报上,2024年前三季度,118家光伏上市公司中有87家亏损,亏损面达73.7%,头部企业业绩尤为惨淡。第四季度情况持续恶化,通威股份、爱旭股份等多家企业创下单季度亏损纪录,晶澳科技更是成为光伏史上单个企业单季度亏损之王。
在这场行业寒冬中,钧达股份虽未能独善其身,2024年录得5.91亿净亏损,但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专业TOPCon电池龙头,钧达股份在P型向N型转型浪潮中表现出色。截至2024年底,其拥有滁州、淮安两大N型电池生产基地,合计电池产能规模为44GW。2024年,公司电池产品出货33.74GW,同比增长12.62%,其中N型电池出货30.99GW,占比超90%,同比增长50.58%,N型电池产品出货量保持行业领先。
技术创新是钧达股份穿越寒冬的利刃。2024年,公司发布全新一代N型电池“MoNo2”系列产品,创新性叠加J-HEP半片边缘钝化及J-WBSF波浪背场技术,实现多项指标全方位升级。当年,公司电池平均量产转化效率提升0.5%以上,单瓦非硅成本降低约30%。同时,公司积极储备新技术,中试TBC电池转化效率较主流N型电池可提升1-1.5个百分点,与外部机构合作研发的钙钛矿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达31%,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尤为难得的是,在研发投入降低34.58%的情况下,公司通过优化管理流程等方式实现了高效研发产出。
出海战略的成功实施为钧达股份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2023年前,公司境外收入几乎为零,2024年海外销售占比从4.69%大幅跃升至23.85%。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品牌建设为支撑,本土化运营为桥梁,通过参加国际展览、开拓客户渠道以及探索产能出海模式,实现了从“中国造,全球卖”到“全球造,全球卖”的格局升级。未来,公司还计划通过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构建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
在财务管控方面,钧达股份展现出了高度的审慎与克制。当同行深陷存货减值困境时,公司全年不到24天的存货周转天数远低于行业平均,大幅减少存货跌价损失。在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普遍巨额流出的行业背景下,公司虽同比下降超6成,但全年仍实现6.54亿净额。同时,公司加大回款力度,降低应收账款,合理调整预付账款,确保现金流健康。在客户与供应商管理上,公司降低客户集中度,加大对前五大供应商采购份额,提升话语权与成本优势。
尽管光伏行业仍处于寒冬,但曙光已现。以钧达股份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凭借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财务管控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正逐步走出困境。正如《侏罗纪公园》中所言:“生命自会找到出路。”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如钧达股份般实现反转,整个光伏行业的春天必将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