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下,“内卷式”竞争日益激烈,二三线辅材企业的生存空间备受挤压,其中海优新材的境遇极具代表性。
海优新材作为光伏胶膜第二梯队的重要企业,近年来深陷困境。自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后,其业绩一路下滑。2021年尚实现净利润2.52亿元,而到了2022年净利润骤减至0.5亿元,2023年更是出现2.29亿元的亏损。今年前三季度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实现营业总收入20.53亿元,同比下降48.02%,归母净利润亏损2.49亿元,销售毛利率降至-0.47%。股价也从2021年的359.81元/股(前复权)暴跌至12月17日收盘的34.71元/股,市值仅剩29.16亿元。不仅如此,其融资能力也大不如前,2022年启动的11.36亿元定增募资计划于今年4月无奈终止,产能建设也遭遇延期。
海优新材的困境是二三线胶膜企业生存状况的一个缩影。在光伏胶膜行业,龙头福斯特占据约50%的市场份额,海优新材和江苏斯威克市占率在10%以上,其余企业市占率较低,长期受到福斯特的市场“挤压”。随着全球光伏市场的发展,组件需求攀升,但胶膜产能扩张更为迅猛,据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胶膜需求量为59.8-64亿平方米,而行业前三的产能合计已达48亿平方米,且仍在扩产,同时胶膜价格受光伏周期调整影响持续下跌,企业还面临着组件厂商应收账款较多、回款周期长的问题,部分胶膜企业甚至已不堪重负,如福莱蒽特在11月宣布拟对控股孙公司实行停产歇业。
然而,海优新材并未坐以待毙,积极寻求破“卷”之道。一方面,布局海外产能成为其重要举措。在东南亚已有布局的基础上,近日又拟在美国俄亥俄州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实施高分子特种膜项目,总投资额预计不超过1000万美元。随着全球组件厂商产能全球化,海外市场辅材需求逐渐显现,海优新材试图在海外市场开拓新的天地,以避开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海优新材努力寻找新的增长极。鉴于产品结构单一问题,其于今年3月正式成立汽车事业部,涉足汽车产业链相关业务,目前已有产品获得海外车企定点并稳定供应。同时,还尝试组件回收业务,如计划在澳大利亚投资建设光伏组件循环利用技术及应用中心项目。
光伏二三线胶膜企业的破“卷”之路充满艰辛,但海优新材等企业的探索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拓展市场、优化产品结构,才有可能在“内卷”的困境中突围,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为整个光伏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光伏产业格局或将因这些企业的努力而发生新的变化,值得持续关注。